乡,创作《果园》(1257)和《蔷薇园》(1258)。
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明确的写作目的:教育后人。萨迪认为:一个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:第1阶段,应努力探索,尽情体验,有时也会犯错误;第2阶段,应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,留给后代。诗人在《果园》的《序诗·写书缘起》中说:“我自忖游子从埃及都带回砂糖,/作为礼物,献给亲友品尝。/我虽没带回砂糖馈赠亲朋友人,/但甘言如始,比砂糖还甜三分。/这并非供人食用的砂糖,/是糖样的语言,诗人写在纸上。/我营造了这座幸福的殿堂,/旨在育人,它有十扇门儿开敞。”(张鸿年译)萨迪想用诗的语言宣传人生的哲理,对人们进行道德的规劝。他说:“我用美丽词彩的长线串着箴言的明珠,我用欢笑的蜜糖调着忠言的苦药,免得枯燥无味,使人错过了从中获益的机会。”他的诗歌,都是这样的“箴言的明珠”,包着蜜糖的苦药。
1258年的春天,一个老朋友来访问诗人。他们曾在一个朋友的花园里欢度一夜,第二天旭日东升时,他的朋友把衣襟上插满蔷薇花,向他告别,准备上路。萨迪对朋友说:“你难道不知道这些花是不能永远开放的?圣人说过:易变的东西不值得去留恋。”“那我怎么办才好呢?”“为了娱悦读者,并为了安慰一切爱好蔷薇的人,我将写一本《蔷薇园》的书,其中的花朵将不会被秋风吹落,时间的循环也不会将快乐的春天转变为凄凉的秋天。”于是,那朋友立刻取下来自己衣襟上的蔷薇花,系在萨迪的衣襟上,并说:“你这心胸广阔的人啊,完成你的诺言吧。”送走了朋友,诗人开始创作《蔷薇园》的第1章。在这一年里,他完成了这部著名诗集。全诗其中共有8章:论帝王言行、论僧侣言行、论知足常乐、论寡言、论青春与爱情,论老年昏愚、论教育的功效、论交往之道。这些诗章,像开不败的蔷薇花,永远香气扑鼻,沁人心肺。
一宗谋杀案和一袋丢失的钱让新近丧夫的布兰达和家人陷入了危险,这个母亲不得不在公路逃亡中竭力保护家人。